然而時代變了,在烏克蘭戰爭之後一切都已經改變,如此中國版門羅主義斷難得到包括美國在內的國際社會的承認。
不過,當地廠商根本不理解什麼是網路,他們的招商失敗,錢花光了、半個供應商或客戶都沒找到,Waqas和Sidra也因此大吵一架,搬回老家住。物理系才念到一半,Waqas就接觸到當時正快速發展的網際網路,每天泡在電腦教室裡上網好幾個小時。
最終,他們在巴基斯坦創辦名為「Markhor」的網路皮鞋品牌:跳過中間商,消費者用300美金就買到一雙高品質手工皮鞋,相對名牌動輒上千美金的售價,Markhor的確有市場,不過受限於產能,每年大約只能賣出50雙皮鞋,獲利有限。他們開設了Twitter帳號,和其他國家的創業家互相交流,甚至跨海申請當時錄取率只有2%、曾孕育出Airbnb、DoorDash等多間新創獨角獸的矽谷創業加速器「Y Combinator」。他們得以繼續拜訪各家廠商尋找各種可能性。他們還沒結婚前,兩人都在巴基斯坦第二大城Lahore念大學,一個主修物理、一個主修商業。Waqas和Sidra知道這樣的成績差強人意,仍持續尋找其他的創業資源讓自己成長。
然而,市面上絕大部分鞋廠都只有提供每半吋為單位的尺寸,一次也只能買一雙同尺寸的鞋子,無法完美符合所有人的需求。把四分之一吋的微小差異,放大成千萬美元營收 一般人買休閒鞋主要有兩大考量:穿起來服貼好走、各種場合都能穿。以下我們聚焦三大經濟體的發展趨勢: 1. 中國:十四五政策支持、長線全球增長主力,風電補貼退場、太陽光電接棒 2022-23年新增裝機容量預估皆在140 GW以上,若維持增速、可提前五年實現1200 GW裝載容量的目標(原訂2030年),根據6月中國國家發改委所發佈的《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》,也明訂要在2025年達到再生能源佔整體電力消費比重33%,顯示長線中國仍是全球再生能源發電的領頭羊。
Photo Credit: 財經M平方 拆解主要經濟體與區域,2022年全球再生能源發電仍以中國(148 GW,佔全球46%)貢獻最高,其次為歐洲(42 GW,佔13%)、美國(32 GW,佔10%)、新興市場(印度、巴西、中東、東協等區域,48 GW,佔15%)。去(2021)年兩篇新能源快報中,我們分別盤點了三大經濟體—歐、美、中的減碳政策,以及主要受惠電動車、新能源、碳權產業投資重點。德國高度仰賴俄羅斯天然氣、石油進口,供應來源的多樣性較低,不過享有低成本,也進而長期推動綠能轉型。在今年的新能源趨勢系列,我們預計探討多項議題,包括但不限於:能源價格飆漲後,如何影響再生能源發展趨勢?俄羅斯天然氣流量大幅減少後再生能源能否補齊歐洲能源供應缺口?新能源、化石能源的資本支出週期是否將出現週期性拐點? 本篇文章主要基於國際能源署(IEA)、國際可再生能源總署(IRENA)的最新數據調查結果。
丹麥率先發展風電,放棄低廉價格,卻保障能源供應與永續性。以下M平方整理出俄烏戰爭延宕、能源價格攀升後,全球再生能源發電在「量」、「價」兩個維度的趨勢變化。
位於中國四川、雲南交界處的白鶴灘水電站機組投產約16 GW,帶動全球水力發電裝機量近兩年突破30 GW,相較疫情前的水準翻倍。能源領域也存在類似的三難困境(energy trilemma),在現有技術缺乏突破的前提下,國家難以兼顧能源的安全性(security)、可負擔性(affordability)、永續性(sustainability)。總體經濟學的三元悖論(impossible trinity),指的是開放經濟體無法同時實現貨幣政策獨立性、固定匯率、國際資本自由流動等三個政策目標。風電在2020年創歷史新高(71.6 GW)後,面臨國家補貼政策陸續退場的衝擊,新增裝機量有所放緩,但是受惠地方補貼持續,中國離岸風電累積裝機容量仍將超越歐洲(歐盟27國+英國),成為全球第一。
2. 歐盟:太陽光電穩健成長,俄烏戰爭刺激政策加速 歐洲整體維持穩健增長趨勢,新增裝機容量預估從2020年(28.5 GW)增長至2022~23年(41.7、45.2 GW),其中太陽光電貢獻約六成,主要受惠西班牙、法國、德國、波蘭等國政策支持,例如再生能源拍賣制度、分散式光電補貼措施(distributed solar PV incentives)。然而2022年俄烏戰爭宛如一巴掌打醒夢中人,不僅刺激全球油氣煤電等商品價格出現劇烈波動,也使得歐洲能源供應安全問題重新浮上檯面,再生能源面臨著「遠水救不了近火」的質疑與困境,甚至連德國、奧地利也選擇重啟燃煤發電廠以應對天然氣短缺,尚未完全取代傳統能源的新能源正處於「青黃不接」的陣痛期索西亞說,「如果防抱死剎車系統,能夠告訴汽車它使用的輪胎是磨損了一半的夏季輪胎,汽車就能快速採取反應措施。政府會要求嚴格的測試和規則標凖化。
輪胎製造商需要大量投資建立新的製造設備,發展供應鏈。拉奇塔說:「充氣輪胎會一直有用,但需要一個混合的解決方案。
胎輪(Tweel)自2005問世,一直被安裝在諸如農用機械這類慢速車輛上使用。但是這一切能改變嗎?汽車使用黑色橡膠充氣的環形輪胎的時代將要結束了嗎? 橡膠充氣輪胎始於1890年代,按照設計,這種輪胎不會被損壞,因此也不容易回收利用。
也許得益於雲計算和算法,互聯的車輛能夠提供許多政府當局需要的訊息數據,他們能了解哪裡的道路需要修理,冬天結冰天氣哪裡需要撒鹽。無氣輪胎則是最近的技術。輪胎製造商希望早進入這個領域會有助於促進技術發展。他們只需要免費得到輪胎,按照里程付費,因為輪胎使用由傳感器監測。」 這家韓國公司1月份發佈了他們最新款i-Flex 無空氣輪胎。但是我們認為這種輪胎的表現會讓你感到驚奇。
也許會如一些專家所料,客戶甚至不需要直接購買輪胎。」 Photo Credit: Goodyear / BBC News 索西亞・喬斯頓說無空氣輪胎具有廣泛應用前景 !function(s,e,n,c,r){if(r=s._ns_bbcws=s._ns_bbcws||r,s[r]||(s[r+_d]=s[r+_d]||[],s[r]=function(){s[r+_d].push(arguments)},s[r].sources=[]),c&&s[r].sources.indexOf(c)。
Photo Credit: Michelin / BBC News 有報導說,米其林公司研發的無空氣輪胎不久會被推向市場 米其林一直是無空氣車輪的市場先驅。」 另外一方面,無氣輪胎接觸道路更大,增加了阻力。
有時候你會覺得輪胎是轎車的一個薄弱環節。一些輻條變形,有的斷裂,但是輪胎結構仍然能安全地運行。
「獨特防穿刺輪胎系統」輪胎使用了高強度樹脂材料,裡面添加了玻璃纖維和復合橡膠(米其林已經為此系統註冊了50個專利),圍繞鋁製車輪形成了一種網狀結構。提升技術應用於道路行駛車輛則是完全不同的挑戰。但非同尋常的是,這輛車安裝了美國固特異輪胎橡膠公司(Goodyear)製造的不充氣輪胎。輪胎作為車輛和道路接觸的唯一中介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。
Photo Credit: Hankook / BBC News 韓國的韓泰輪胎公司今年發佈了他們研發的無空氣輪胎 普利司通(Bridgestone)是世界最大的輪胎製造商,他們也對在農業,採礦和建築當中應用這種輪胎感興趣,在那些行業有很高的需求,因為輪胎壞了會給客戶的生產造成巨大損失。另外一個例子是自動剎車系統。
但是我們在目前的階段有了巨大的信心。電動車和自動車改變了對輪胎的需求。
公司說這種輪胎比普通輪胎小,像蜂窩一樣的聚氨酯輻條能夠應付垂直和水平的壓力,這是一種技術突破。固特異非充氣輪胎高級項目經理麥可・拉奇塔(Michael Rachita) 說,「會有些噪音和一些震動。
」 拉奇塔說,固特異公司的實驗室按照不同的路況和速度24小時不停地測試輪胎。這都是試車的通常操作。他說,「這是個反覆測試、學習的過程。」 Photo Credit: Getty Images / BBC News 美國固特異輪胎橡膠公司研發的安裝了塑料輻條的無空氣輪胎 固特異的競爭對手米其林(Michelin)自2019年已經開始和通用汽車(GM)合作研發不用充氣的輪胎。
此外還有噪音——橡膠在道路上滾動的聲音。轎車分享和網約車、而不是私家擁有轎車,現在在城市裡越來越普遍。
拉奇塔說,「能載重更多,它比充氣輪胎適應力更強。快遞公司和擺渡汽車服務都需要低維護成本,防破損,能回收,而且有能夠記錄道路情況的傳感器的產品。
我們仍然在探索如何讓行駛更平緩。被迫替換過早被磨損的輪胎,也是經常發生的事情,原因或許是駕車者沒有經常檢查輪胎的壓力。